村镇银行如何打好“金融科技牌”
日期:2023-05-24 14:12:35 打印

    村镇银行诞生十余年,依托于支农支小定位,充分发挥“小法人”决策链条短优势,在服务县域、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,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,并且在改善县域经济竞争机制、激活农村金融供给市场,缓解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、民营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    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,一方面体现在其在全国县域覆盖面的持续增长。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9月底,全国共设立1613家村镇银行,显示其中中西部地区1058家,占比65.59%;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276个县级行政区,包括443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所辖县市,县域整体覆盖率达72.6%。另一方面,村镇银行保持了对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和民营企业强有力的信贷支持。截至9月底,村镇银行资产规模约1.43万亿元,负债总额1.26万亿元,净利润74.9亿元,贷款余额9184亿元,存贷比82.57%,吸收资金主要用于当地,对小微企业、农户、民营企业贷款合计占比已连续4年保持在90%以上,户均贷款余额34.25万元。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84.14%,单户1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达40.5%。与此同时,村镇银行不断下沉重心、深耕本土,重视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,发挥自身贴近市场、企业和农民的优势,在创新金融产品、完善服务体系、拓宽经营渠道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,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。

    但必须承认,受经营规模、经营理念、业务结构、服务范围等因素影响,部分村镇银行仍然面临财务实力薄弱、科技人才不足、结算渠道不畅、外包谈判弱势、数据积累缺乏等各类挑战。未来村镇银行如何实现业务转型与突破,实现高质量发展,已经成为摆在监管部门、发起银行以及各村镇银行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。近年来,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,为银行业商业模式与业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。而作为地方“小法人”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,如何抓住这一机遇,将传统业务与金融科技相结合,则显得尤为重要。

   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与经营发展有诸多益处,但必须认识到,金融科技只是帮助银行破除瓶颈提升效率的辅助性手段,并不是起死回生的“灵丹妙药”。对于身小力弱的村镇银行而言,更需量力而行。村镇银行本身规模小,运用金融科技需根据自身实力、资本、人员、技术、客群等进行统一考量,只有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和业务,打造更多适合目标客群的产品,提升人力资本和风险管控能力,才能更好地驾驭金融科技,而不会被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倾覆。



分享: